二十年前的一月中旬,《怵目驚魂28天 Donnie Darko》(2001)在日舞影展首映,觀眾反應未如導演李察凱利(Richard Kelly)的預期,他認為這是因為對獨立電影尤其矚目的日舞觀眾認為這是一部大製作,沒有人相信他只花了450萬元。有觀眾在座談時舉手說:「對不起,這是這次影展最爛的電影。你打破了一切的敘事規則。」
Comments closed分類: 北美電影
聚焦北美電影的多元風格與文化影響,分析影片的敘事手法、角色塑造及其在全球影壇的地位與意義。
電影《ID4星際終結者 Independence Day》(1996)上映時我才五歲,當年沒看過,後來到底有沒有看過,也完全忘了。對九年級生如我,伴隨我長大的好萊塢災難片是《世界末日 Armageddon》(1998)。《ID4》重映,對於有當年觀賞經驗的影迷而言,或有一層時光濾鏡。但對於無法以情懷角度來看的觀眾而言,恐怕未必是如此。
Comments closed〈希特勒本人不抽菸也不吃肉,還是動保主義者?〉 近日reddit流傳《兔嘲男孩》(Jojo Rabbit ,2019)的組合劇照,附文指出主人翁喬喬幻想的希特勒(Adolf Hitler)既隨身帶著香…
Comments closed當羅斯林高中的帳務弊案爆發時,玉樹臨風的學監法蘭克對怒氣沖沖的董事們說,等等啊,要是貿然報案,學校名聲臭掉,很多大學可能因此不敢錄取本校學生,那又有多少人願意搬來這裡讓孩子就學?對學區附近的房價又會有何影響?頓時,所有董事眉頭一皺⋯⋯
Comments closed電影《逃出夢幻島》(Fantasy Island ,2020)的故事設定很有意思,一群遊客受邀登上一個名為夢幻島的島嶼,他們被告知在島上能實現一個願望,而這些願望必然會成真。但既然中文片名已經用了「逃出」兩個字,就說明這個島嶼肯定是不盡人意,而且人物肯定會身陷險境。
Comments closed為了銜結《全面攻佔3:天使救援》(Angel Has Fallen ,2019),特地去補了前兩集,雖然都是典型好萊塢公式片,卻各有奇趣。首集讓北韓人入侵白宮,第二集則是讓中東恐怖分子毀掉整個倫敦。之所以說有趣,是因為情節設定都浮誇到有點兒戲,兩部作品的反派竟都有能夠全面滲透警方、情治系統的能力。如果不太認真追究,光看場面,還是非常過癮的。
Comments closed一個剛被釋出的黑人囚犯誤打誤撞成了白人億萬富翁的看護,兩人相互救贖,成就了一段跨越膚色、階級的珍貴友誼。這顯然是賣座法國電影《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 ,2011)的劇情,不過近期在台上映的,則是美國人的翻拍版本,名叫《活個精彩》(The Upside ,2017)。主角分別請來凱文哈特(Kevin Hart)與布萊恩克蘭斯頓(Bryan Cranston)。
Comments closed在電影《為副不仁》(Vice, 2018)的試片會進場之前,與一位資深影評人在門口聊這部片。我說這部電影在美國口碑似乎很兩極。她回說:「就像韓國瑜啊!」這麼比喻很精準,因為這部電影擺明就是左翼自由派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拍出來「黑」共和黨的電影。喜歡與不喜歡,已不全然是電影的問題,而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評價兩極是必然。
Comments closed電影《愛.欺》(The Wife ,2017)的開場是在一大清早,一對老夫婦在床上守候著一通可能會帶來喜訊的電話。「諾獎迷」一眼就識破他們在等候的是什麼。瑞典人按照傳統會在北美時間清晨五點後一一聯繫遍布世界的新科諾貝爾獎得獎者,每年的美國得主都會說自己「毫無預期」、「睡夢中被叫醒」、「不敢相信是真的」。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