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 北美電影

聚焦北美電影的多元風格與文化影響,分析影片的敘事手法、角色塑造及其在全球影壇的地位與意義。

影評|《今敏:造夢魔術師》(2021):不成方圓,觀點乏善可陳

電影《今敏:造夢魔術師》(Satoshi Kon, l’illusionniste, 2021)的開頭,看到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指出今敏是第一個拍攝成人導向動畫片的導演時,我的心頓時涼了半截。

Comments closed

影評|《自殺突擊隊:集結》(2021):詹姆斯岡恩埋藏的深度梗大解密

要看懂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在《自殺突擊隊:集結 The Suicide Squad》(2021)到底在玩什麼梗,請看這篇。本文列舉幾項典故來談談,先從阿根廷的伊娃裴隆(Eva Perón)開始說起⋯⋯。

Comments closed

影評|《龐氏騙局》(2017):不是冷血是什麼?

被問到伯納馬多夫(Bernie Madoff)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名下屬回想道,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當下,所有公司同事都陷入恐慌,盯著電視機流淚、尖叫。但唯有馬多夫在辦公室裡低頭工作,完全不在乎。

Comments closed

影評|《特殊關係》(2010):老大哥與小老弟

(附圖為《特殊關係》劇照,圖左為飾演布萊爾的麥可辛,圖右為飾演柯林頓的丹尼斯奎德)

電影《特殊關係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2010)的片名看似隱晦,但政界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之間關係的代稱。美國是由英國移民打造的國度,雙方也曾兵戎相見,但經過百年歷史變遷,成了兄弟之邦。

Comments closed

影評|《厭世媽咪日記》(2018):與中年的生活和解

電影《厭世媽咪日記 Tully》(2018)是《鴻孕當頭 Juno》(2007)、《型男飛行日誌 Up in the Air》(2009)導演傑森瑞特曼(Jason Reitman)的回勇之作,也是他繼《鴻孕當頭》《半熟男女 Young Adult》(2011)再次與編劇迪亞布羅科蒂(Diablo Cody)合作。據傑森瑞特曼的說法,三部作品被視為他的「成人三部曲」,依序關於「過早進入成人階段」、「抵制成為成人」、「與中年的生活和解」。

Comments closed

影評|《怵目驚魂28天》(2001):如何成為一部邪典?

二十年前的一月中旬,《怵目驚魂28天 Donnie Darko》(2001)在日舞影展首映,觀眾反應未如導演李察凱利(Richard Kelly)的預期,他認為這是因為對獨立電影尤其矚目的日舞觀眾認為這是一部大製作,沒有人相信他只花了450萬元。有觀眾在座談時舉手說:「對不起,這是這次影展最爛的電影。你打破了一切的敘事規則。」

Comments closed

影評|《ID4星際終結者》(1996):歷久彌新抑或已然成情懷

電影《ID4星際終結者 Independence Day》(1996)上映時我才五歲,當年沒看過,後來到底有沒有看過,也完全忘了。對九年級生如我,伴隨我長大的好萊塢災難片是《世界末日 Armageddon》(1998)。《ID4》重映,對於有當年觀賞經驗的影迷而言,或有一層時光濾鏡。但對於無法以情懷角度來看的觀眾而言,恐怕未必是如此。

Comments closed

影評|《兔嘲男孩》(2019):希特勒真的是素食主義者嗎?

〈希特勒本人不抽菸也不吃肉,還是動保主義者?〉 近日reddit流傳《兔嘲男孩》(Jojo Rabbit ,2019)的組合劇照,附文指出主人翁喬喬幻想的希特勒(Adolf Hitler)既隨身帶著香…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