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國寶級演員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於上週辭世。他以《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1987)、《帝國毀滅》(Downfall, 2004)等德語電影聞名於世。歐美媒體除了報導這名偉大演員的表演成就,卻也對究竟「伊夫蘭之戒」(Iffland-ring)繼任者誰屬而特別關切。
那麼,什麼是「伊夫蘭之戒」?我想,稱它是戲劇世界的「魔戒」並不為過。關於這個戒指的起源故事至今莫衷一是,但它曾經一度是德語演員避之而唯恐不及「死亡之戒」,直到20世紀末期,卻搖身成了全球德語演員夢寐以前的最高榮耀。本文將帶大家一窺這個「伊夫蘭之戒」的兩百年傳奇歷史。
談到伊夫蘭之戒的傳說,要一路追溯回活躍於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德國劇場演員奧古斯特威廉伊夫蘭(August Wilhelm Iffland),戒指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相傳,他將自己的臉刻在一顆鑽戒上,並聲稱唯有最優秀的德語演員才能擁有此戒(據說原本共有7枚戒指,現在只剩一個戒指流傳下來)。這麼一傳,就整整傳了兩個世紀,布魯諾岡茨便是史上第9位伊夫蘭之戒的持有者。
有人說伊夫蘭可能是受到了德國劇作家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著有的劇作《智者納坦》(Nathan the Wise)給啟發。在故事中,猶太商人納坦曾說了一段小故事,現在普遍被稱作《戒指寓言》(Ring Parable)。萊辛乃是藉此展現了他對宗教衝突的看法。
這個寓言故事講述一個東方男人獲得了一枚鑲有寶石、並受到上帝眷顧的戒指。在生前,這個男人訂下規矩,決定只將戒指傳給自己最疼愛的兒子,而繼承者也可以成為家族首領。
傳下去之後,直到某一世,擁有戒指的慈父認為自己對三個兒子的愛是無差別的,為了避免厚此薄彼,他只好聘請工匠再打造兩個幾可亂真的戒指。在他過世之後,三個兒子都繼承了戒指,卻都不滿意,指控對方的戒指為假,不惜對簿公堂。在法院上,睿智的法官卻要求三人繼續未來的人生,以生活來實踐,證明自己才是真正受到上帝眷顧的一方。
當然,伊夫蘭做下這個決定的初衷跟這個故事的寓意可能沒有關聯。而他究竟是不是19世紀最好的德語演員也已不可考,只知他在當時是一名傑出的喜劇演員,也是一名知名的劇場導演和製作人。相傳他在1814年過世前,將戒指交給了30歲的德國劇場演員路德維希德維里特(Ludwig Devrient)。
德維里特在1804年開始表演生涯,很快就躍升成為當時最優秀的莎劇演員。他的迅速崛起一開始讓伊夫蘭深感壓力,不過隨後伊夫蘭仍決定慷慨提拔這個後輩。然而,德維里特成名後深受酒精成癮所害,終在1832年在舞台上昏厥,告別人世。當時上演的劇目是《李爾王》(King Lear)。

戒指的繼任者是路德維希德維里特的姪子艾米爾德維里特(Emil Devrient),他一樣以演出莎翁的作品而廣獲盛名,甚至在1850年代時遠赴倫敦和巴黎進行巡迴演出。他可能是伊夫蘭之戒最久的持有者,當他在1872年(持有40週年)過世之後,其繼任者西奧多德林(Theodor Döring)只活了六年就過世。究竟西奧多德林為何會得到戒指的繼承,在歷史上也成了一個謎,因為他在當時並非格外出眾的演員。
然而,德林的繼任者費德瑞區哈澤(Friedrich Haase)卻成為將伊夫蘭之戒的傳說發揚光大的關鍵人物。哈澤在當時是德國頗具份量的演員,在他獲得戒指繼承權時,已經周遊聖彼得堡、紐約等地巡迴演出,有著國際聲望。
1908年的聖誕節,他過世前3年,他將伊夫蘭之戒交給了德國演員艾爾伯特貝瑟曼(Albert Bassermann),並留下了一封信,闡述了伊夫蘭之戒的典故。

事實上,過去關於伊夫蘭決定將戒指世代相傳的說法全是大家從這封信裡面所得知,過去世人對這個戒指的一無所悉,也沒有看見他親自配戴過。因此,現在始終有人相信這個「伊夫蘭之戒」的傳說,說不定根本是以虛榮聞名的哈澤杜撰來為自己貼金的故事。
無論如何,艾爾伯特貝瑟曼對這項傳統恭敬以對。舞台劇出身的他,是最早進入電影拍攝的德國劇場演員之一,自1913就開始參與電影攝製。然而,在納粹統治時期,他因為妻子的猶太人身分而不得不避走瑞士。卻因禍得福,反而在好萊塢取得成就。當時他在妻子的協助下苦學英語,主演了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執導的《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並以他所飾演的記者一角,榮獲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貝瑟曼終身沒有佩戴過伊夫蘭之戒,但他信守規矩,在世之時便先決定繼任者。卻萬萬沒想到,他所指定能獲得榮耀的演員,竟相繼往生,一連死了三人之多。首位獲得繼任資格的奧地利演員亞歷山大吉拉迪(Alexander Girardi)在1918年過世,第二位獲得資格的馬克斯帕倫貝格(Max Pallenberg)在1934年離世,第3位獲得青睞的亞歷山大莫伊西(Alexander Moissi)則在1935年過身。
若說亞歷山大吉拉迪過世是因為他獲選時已經年近七旬,的確命不久矣。那才五十幾歲的馬克斯帕倫貝格和亞歷山大莫伊西的死確實讓貝瑟曼覺得渾身發毛,前者死於空難,後者死於急病。貝瑟曼感嘆這些人肯定是遭到了他的詛咒,所以決定不再指定繼任人選,並將戒指放在莫伊西的棺材上,想要轉身離去。幸好當時一名劇場導演即時挽救,勸阻貝瑟曼回心轉意。
貝瑟曼雖然取回了戒指,但後來還是堅持不再指定人選。他將戒指送到了維也納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伊夫蘭之戒就此一段時間消失在了歷史的舞台,變成無持有者的狀態。奧地利的戲劇部部長埃貢希爾伯特(Egon Hilbert)曾兩次要求貝瑟曼取回,卻都遭到了他的拒絕。
在1952年,艾爾伯特貝瑟曼過世之後,希爾伯特詢問曾主演德國表現主義經典之作《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1920)的沃納克勞斯(Werner Krauß)是否能繼承。他在第一時間拒絕接受,但在1954年在演員公會的推舉之下還是接受了這項榮譽。不過伊夫蘭之戒卻似乎真正帶有著某種魔咒,因為沃納克勞斯也跟首任繼任者德維希德維里特一樣,在演出《李爾王》時不支倒地。最後他在1959年離世,僅持有五年。
繼任者是奧地利演員喬瑟夫邁因拉德(Josef Meinrad),其電影代表作是紅遍全球的《茜茜公主》(Sissi)系列,不過他的成就主要是在舞台劇的演出,是當時維也納劇院的紅星。只是,後來世人才得知,依據沃納.克勞斯的遺囑,他原本是打算將戒指傳給另一名奧地利演員艾瑪西德勒(Alma Seidler),礙於伊夫蘭之戒傳男不傳女的傳統,這個指定並沒有生效(註1)。
喬瑟夫邁因拉德在世之時從未明確說過自己要將伊夫蘭之戒交付給誰,只知道他在1984年變更了他的心目人選。在這時,伊夫蘭之戒已經成為男性德語演員的最高榮耀,成為「兵家必爭之戒」。許多奧地利演員原先深信邁因拉德會將戒指傳承給奧地利人,沒想到最後的繼任者卻是瑞士演員布魯諾岡茨。
55歲之時,岡茨獲得了伊夫蘭之戒。世人現在多透過電影認識他,但其實他在1960至1980年代間,其真正活躍之處是舞台。在1973年,岡茨獲德國的《劇場》雜誌封為年度最佳男演員,鞏固了他在德語戲劇圈的聲威。直到後來與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數次合作,以及讓他走紅全球的《帝國毀滅》中希特勒(Adolf Hitler)一角,才讓他在大銀幕的成就反而更令人驚嘆。這樣看下來,布魯諾岡茨無疑是伊夫蘭之戒歷來持有者中聲譽最高者。
在岡茨生前,他曾公開指定德國演員格爾特沃斯(Gert Voss)作為伊夫蘭之戒的繼任者,沒想到與他同年出生的沃斯最後卻早他五年過世。目前各界都在議論,究竟布魯諾岡茨是否在後來有交代新的繼任人選。
如果沒有,依照法律,奧地利聯邦政府將會組成一個委員會來決定繼任者。究竟這已經傳了205年的「魔戒」將要何去何從。後續發展,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本文同時刊載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備註資料
- 註1:這使得在艾瑪西德勒於1977年過世之後,奧地利政府創造了「艾瑪西德勒之戒」(Alma-Seidler-Ring),旨表彰最偉大的德語劇場演員。現在已經傳到了第3位,持有者是奧地利演員瑞吉娜.弗里奇(Regina Fri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