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貝爾法斯特》在影迷千呼萬喚之下終於在台上映,這部提名7項奧斯卡獎的年度精品,不僅只是一部虛構的電影創作,也是身兼編導的肯尼斯布萊納的童年儲思盆,主角巴迪就是以他為原型,而故事中對班上女孩的暗戀、家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取自真實的人生經驗。
片中也描寫了肯尼斯布萊納的劇場與電影啟蒙,跟奶奶欣賞狄更斯的《小氣財神》,還與全家人一同欣賞風靡一時的《飛天萬能車》。一場一閃即逝的畫面中,還可以看見小巴迪正在讀著《雷神索爾》的漫畫,似乎預示了他將在四十年後將這個童年讀完拍成電影。
在劇中,巴迪的父母(片中他們沒有真實名字,只有「爸」與「媽」的稱謂)聚少離多,當巴迪的父親意識到自己居住的社區屢屢出現族群間的暴力衝突,決心帶著他移居英國,但是母親卻猶豫了,因為她這一生都在北愛爾蘭的首府貝爾法斯特生活。
對於讀者而言,最困難的或許就是去理解《貝爾法斯特》的背景,一下新教徒、一下天主教徒,究竟這一切是如何形成?巴迪爸爸堅持帶家人離開的選擇,在當時是否是必然?以現在角度來看,究竟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後來的北愛爾蘭到底又發生了什麼事?又有哪些影視作品可供延伸參照呢?
-
北愛爾蘭的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的爭議由何而來?
一切問題根源都來自1609年的一項決策。
在此之前,愛爾蘭全島已經由英格蘭實質統治超過60年,只是當時愛爾蘭與英格蘭的文化差異仍然明顯,尤其是北方的愛爾蘭,這裏一向是最抗拒英格蘭統治的地區,當地人信奉天主教徒、操愛爾蘭語。
當時的國王詹姆士一世為了加強對愛爾蘭的控制,鼓勵英格蘭和蘇格蘭人(新教徒)前往北愛爾蘭接收土地,史稱「阿爾斯特種植園殖民計劃」。成千上萬的新教徒就這樣強行徵收天主教徒的土地,成為統治階級,使得原生的愛爾蘭人遭到邊緣化。雖然新教徒一直希望鼓勵愛爾蘭人皈依新教,但這個目標從未成功,因為雙邊連使用的語言都不同。
-
愛爾蘭後來不是獨立建國了嗎?怎麼北愛爾蘭依然屬於英國管轄?
以天主教信仰為主的愛爾蘭人數百年來都被英國視為次等公民,19世紀甚至因為政府治理的疏失,發生了史上罕見的大饑荒,一百萬人被活活餓死。這促使愛爾蘭人的獨立意識逐漸鞏固,經過長期的革命,終在1921年與英國言和,在麥可柯林斯的領導之下,與英國簽訂《英愛和平條約》。這段蕩氣回腸的革命歷史可參照觀賞電影《豪情本色》(1996)與Netflix影集《愛爾蘭起義情》(2016)。
不過這個《英愛和平條約》顯然不是讓所有人都滿意,因為愛爾蘭仍有北方的6個郡決定留在英國,因為這裡早在三百年前就湧入大量英國新教徒,他們當然「心向祖國」。愛爾蘭更因此在1922年至1923爆發內戰,主要分成兩派,分別是支持《英愛和平條約》的「條約派」(愛爾蘭國民軍)和「反條約派」愛爾蘭共和軍。
雙方戰得你死我活,造成上萬人傷亡,死傷甚至比愛爾蘭獨立戰爭更慘烈。最後這場路線之爭,是「條約派」佔了上風。反而北愛爾蘭一直置身事外,更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服膺英國統治。
-
小巴迪身處的1969年,北愛爾蘭發生了什麼事?
北愛爾蘭雖然是以新教徒為統治主體,但是仍有大量天主教徒棲居此地,被英國人視為二等公民。美國的民權運動鼓舞了天主教徒站出來爭取權利,當年反條約的的愛爾蘭共和軍也在此時重新集結。北愛政府見狀,卻毫不手軟地打壓處於弱勢的天主教徒,在1969年,這些衝突與爭議到了頂點,像《貝爾法斯特》當中的示威與騷亂,在當時屢次發生。
就在這一年,英國政府部署軍方到北愛當地維持秩序,仍對中央政府存有寄望的天主教徒卻很快發現,這些軍隊擺明就偏袒新教徒。雙方衝突逐漸激化,主張南北統一的天主教徒們被稱為「共和派」,擁護英國主權的新教徒則被稱為「聯合派」(又稱「保皇派」),雙雙逐漸走向武裝對立。
在《貝爾法斯特》故事之初,來自新教徒家庭的巴迪發現天主教鄰居的家遭到焚毀,當時仍有許多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直到1970年代之後,兩個教派之間的人可說水火不容,別說當鄰居,連當朋友都可能是禁忌。這也是為什麼小巴迪直到電影最後才有點吞吞吐吐地承認自己喜歡的女孩是天主教徒,就是深怕遭到父親責備。
在當時,沒有任何人有選邊站的餘地,巴迪的父親發現一名聯合派激進分子屢次要他入伙,便感到左右為難。選擇離開的理由不全然是經濟因素,也是因為他不願看到族群的撕裂,也深知未來的衝突只會激化,到時候要走可就難了。
-
巴迪的爸爸選擇帶全家人離開北愛,這個決定是不是正確的呢?
1971年8月,英國軍隊大肆拘捕共和派人士。隔年1月30日,反對英國政府的共和派民眾舉行示威,沒想到軍隊竟對手無寸鐵的示威者開槍,致使14人身亡,史稱「血腥星期日」。該事件成為北愛爾蘭的負面轉折點,族群雙方不再有共識,衝突演變成恐怖主義式的相互攻擊。
1979年,共和派當中立場最激進的愛爾蘭共和軍甚至在船上放炸藥,炸死了英國王室的蒙巴頓伯爵。這段歷史事件也在《王冠》的第四季第一集〈金棍〉當中有所描述。當時國際間仍有許多人認為共和軍手段太過激進,直到後來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活活餓死十位在獄中絕食的共和軍成員之後,許多人發現再也難以斷言自己的立場,這段傳奇的絕食事件後來也被拍成電影《飢餓宣言》(2008)。
如果當時巴迪與家人選擇留在貝爾法斯特,他恐怕將在戰火的陰影之下長大,也可能會被延攬加入聯合派的武裝組織。就算什麼事也不做,也未必不會受到影響。在電影《以父之名》(1993)之中,描寫幾位貝爾法斯特的年輕人莫名被指為共和軍主嫌,落入冤獄。而《亂世浮生》(1992)當中,好端端的英國軍人也被共和軍綁架,最後不幸死於非命。
在這樣危機四伏的生存處境之下,巴迪恐怕也難以延續自己對藝術的渴求,成為享譽國際的演員與導演。這也是為什麼肯尼斯布萊納事後在接受訪談時,一再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決定充滿感謝,因為做出離開原鄉的決定無疑是一個很大犧牲,卻是富有遠見的決定。不過他也在片末依然深刻地對選擇「留下來的人」的致意,表明他依然眷戀家鄉的朋友們(雖然他始終沒有去尋找當年自己暗戀的女孩)。
留下來的人後來有哪些故事?有別於過去北愛影視題材的緊張氛圍,描寫1990年代北愛爾蘭的Netflix喜劇《北愛少女》就選擇以輕鬆角度來看待當時的社會境況。在當時的北愛爾蘭,威脅仍然存在,但因為幾次過激的恐怖行動,愛爾蘭共和軍的行動不再獲得民意支持。1998年,各方派系簽署《貝爾法斯特協議》,英國有條件同意北愛與愛爾蘭統一,促使北愛專趨和平,共和軍也在2005年解除了武裝。
-
現在的北愛爾蘭還是如此劍拔弩張嗎?
在《貝爾法斯特》最初的彩色鏡頭,肯尼斯布萊納帶觀眾欣賞了許多北愛美景與建築,包括鐵達尼號博物館,當時鐵達尼號便是在北愛建造。這似乎也表達了事過境遷之後,北愛已經不再向過去一般緊張。電影《髮力無邊》(2000)就以假髮商人的妙趣故事切入,深刻地描寫了族群之間逐漸走向和解的社會氣氛。
許多當年從事恐怖行動的北愛爾蘭人可能就是當地的導遊大叔,族群雙方逐漸過下恩怨。2011年,英國女王甚至到訪北愛,與前任愛爾蘭共和軍領袖、現時擔任北愛第一副部長的麥吉尼斯握手。看在知道整個歷史脈絡的人眼中,這絕對是驚為天人的和解。
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一些陰謀論電影,例如皮爾斯布洛斯南與成龍主演的《英倫對決》,便描述這些成為政府官員的前共和軍成員說不定正在策劃一些不為人知的恐怖行動⋯⋯。
事實上,雖然英國脫歐之後,更重視實際經濟利益的北愛爾蘭人,包括新教徒們,都覺得從英國獨立或者與南方的愛爾蘭統一會更好呢!基於2021年的一次民調,超過五成的北愛民眾認為未來25年之內,北愛爾蘭將會與愛爾蘭統一。
雖然目前兩方族群仍有忌憚,但兵戎相見的態度已經成了過去式。目前的北愛爾蘭,無疑是數百年來最和平的時刻,也或許只有在這個時刻,《貝爾法斯特》的誕生更顯得意義獨具,也格外動人。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