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前往敦南誠品擔任朝陽科技大學學傳播藝術系畢展影片講評,兩天共十部作品看下來,幾乎部部都有獨到特色,目不暇給,成功展現了朝陽同學多元而豐沛的創作能量。以下簡述十部影片的觀後評語及雜想。
Comments closed作者: 翁煌德
把電影當飯吃的影痴。2015年成立臉書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梅花鹿影展、光孚影展策展人。
電影《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1986)的導演加長版將在本月上映,即便與國外「時差」甚久,但聊勝於無,能在大銀幕上看見八〇年代的法式激情(也是奇情)得以再現,仍備感激動。
Comments closed有幸在金馬奇幻影展欣賞了馬來西亞足球電影《輝煌年代》(Ola Bola ,2016),卻有不明究裡的朋友質疑這部電影如何跟「奇幻」扯上邊。在此,請容我擴大奇幻的定義,胡謅般地解讀。
Comments closed如果知道自己還剩多久時間可以活,你會怎麼做?我指的可不是《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2009)那種「經醫學診斷,大概可活多久」。而是明確告訴你:你剩下幾年、幾月、幾天、幾時、幾分、幾秒的時間可活,且就在你的手機裡倒數計時。這是《死期大公開》(The Brand New Testament ,2015)異常迷人的設定。
Comments closed奧斯卡獎究竟鹿死誰手?這是每年影迷最熱切關注的話題。本文不會耗費太多時間在談論筆者自身對哪部電影的喜好,而打算單刀直入地就「選舉制度」來切入。一旦搞懂奧斯卡獎的獎項是怎麼選出來的,也許可能的得主也就呼之欲出了。
Comments closed本屆奧斯卡與《愛在他鄉》(Brooklyn ,2015)能一概而論的,也許是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的《因為愛你》(Carol),兩片巧合的都將年代設定為1950年代的美國,也都是圍繞情愛主題的精緻小品。
Comments closed1970年代有《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2010年代,有《驚爆焦點》(Spotlight, 2015)。兩部片討論的題材不同,但其精神價值和敘事格律卻是如此的相像。然而,兩個時代的觀眾分別看完兩部片的感想恐怕會有些微妙的差異。
Comments closed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在本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男主角、女配角、製作設計和服裝設計提名,大致也點出了本片最出色的環節,即演員、布景和服裝等視覺可及之處。但我得再點出被忽略的攝影部門,攝影師丹尼科恩(Danny Cohen)尤是成就本片的功臣。
Comments closed本片故事講述輸了監護權官司的魯蛇爸爸吳志明(王柏傑 飾)帶著女兒遠逃,卻因為一場烏龍車禍與一幫遊手好閒的年輕人糾纏不清。途中,他意外地在老房子裡尋得了失傳百年的聖物《姜家膳本》。因此,一幫魯蛇年輕人決定依樣燒菜,齊心協力開餐廳。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