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電影史差點拐了個彎。西班牙電影才子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被好萊塢延攬,一度前往美國拍攝《修女也瘋狂 Sister Act》。
美國之所以找上阿莫多瓦的理由顯而易見,因為阿莫多瓦在前幾年才以《修女夜難熬 Dark Habits》(1983)引起轟動。故事描寫一名女歌手因為涉入毒品案而躲進一間修道院,修女們正好是她的粉絲,欣然接受其請託。只是她很快發現裡頭住的也都不是善男信女,有在寫情色小說的、更有沉迷於毒品的,也有神父與修女上演禁忌之戀。
自詡為無神論者的阿莫多瓦每次出手,都要向天主教戳一刀,而且刀刀見血。《修女夜難熬》不免惹火衛道人士,卻也讓當時的好萊塢產生濃厚興趣。畢竟《修女也瘋狂》也有類似的架構,也是關於一位歌手為了躲人而逃進修道院的故事。
阿莫多瓦對這個提案也真的頗感興趣,而且好萊塢甚至給了他傳說中的「最終剪接權」,保證他的創作自由不會遭遇任何干預。但阿莫多瓦最後依然退縮了,他的理由有二:一是怕自己英語不夠好,二是他壓根不相信好萊塢真可能如此佛心。
回絕好萊塢之後,阿莫多瓦正好歷經了一陣低潮,《愛慾情狂 Kika》(1993)與《窗邊上的玫瑰 The Flower of My Secret》(1995)都遭到影評人不留情面的批評。直到1999年,他才以《我的母親 All About My Mother》再創新經典,更在隔年奧斯卡獲得最佳外語片殊榮。
《我的母親》堪稱是阿莫多瓦階段性的集大成之作。故事描寫一名少年當著母親的面遭遇車禍橫死,母親曼紐拉遂決定尋找亡子生父,殊不知對方已經變性。阿莫多瓦過去常見的視覺元素與人物特質在此共冶一爐,除了性工作者、同性戀者、跨性別者之外,又出現了不慎懷孕的修女。看簡介像是胡鬧,但其實電影盡是對女性處遇的深情關懷。
如果阿莫多瓦當年選擇去了好萊塢,或許如此不落俗套的傑作便不會誕生?
阿莫多瓦最後以這部電影向照養自己長大的母親法藍雀絲卡(Francisca Caballero)致敬。雖然他深愛的母親或許有點哭笑不得,當年她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為一個神職人員,還曾經將他送去了宗教寄宿學校。萬萬沒想到兒子總是溜去電影院看片,而且看到的還偏偏是布紐爾(Luis Buñuel)的電影,使得他的人生走向澈底改變。
然而,法藍雀絲卡其實對兒子成為驚世駭俗的導演頗感困擾,她曾形容這些電影「很髒」。她曾在《我造了什麼孽 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1984)當中客串一角,在劇中說了一句台詞,內容是指稱某某人上吊之後,其妻子在八天後也在悲痛中死去。因為這是村落當中真實的事件,法藍雀絲卡為此飽受鄰居指責。
但嘴巴上雖然抱怨,愛子心切的法藍雀絲卡還是有求必應,持續在《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1988)、《綑著你,困著我 Tie Me Up! Tie Me Down!》(1989)、《愛慾情狂》當中尬上一角。
1999年,在阿莫多瓦將《我的母親》獻給母親法藍雀絲卡的這一年。她似乎察覺到自己命不久矣,跟兒子交代了一件後事。原來她聽說殯儀館有個習慣,為了避免兩腳在棺木裡散開,會將死者兩腳捆在一起。她跟阿莫多瓦說,希望自己的腳屆時能被鬆綁,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在死後自由地奔跑。
同年9月10日,法藍雀絲卡辭世,享壽82歲。阿莫多瓦隨後在悼詞上寫道:
「我從我的母親身上學到了很多,而她和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些所學影響我的事業至深,包括虛構和現實的區別,以及現實有了虛構的補全,能讓事情變得更輕易地使人理解。」
原來真正影響阿莫多瓦成為一個導演與編劇的人不是任何一個大導演,而是她的母親。
在阿莫多瓦小時候,懂得識字的法藍雀絲卡會幫週遭親友讀信,但阿莫多瓦很快發現,母親有時根本沒有照著唸,自己加油添醋了一堆內容。他有次實在看不下去,為此批評了母親,結果母親卻跟小阿莫多瓦說:「這樣才能讓大家聽得開心啊!」
後來阿莫多瓦理解到,母親是對的,現實的確需要虛構的編織才能更顯得完整、也更引人入勝。
各位影迷,你還喜歡哪些由阿莫多瓦執導的電影呢?
本文與 CATCHPLAY+ 合作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