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AIR》兩次提到台灣?你必須知道的5個歷史典故

金獎得主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睽違許久的自導自演新作《AIR》(2023)終於問世,目前在美國也獲得好評,票房亦有不俗成績。在充斥著大量續集與重拍的好萊塢市場,集結眾多演技派、以真實歷史題材為根基的《AIR》也堪稱是一股清流。

《AIR》(2023)電影預告

演出群星除了班艾佛列克自己之外,還包括薇拉戴維斯(Viola Davis)、麥特戴蒙(Matt Damon)、傑森貝特曼(Jason Bateman)與克里斯塔克(Chris Tucker)等人,其中與小班私交甚篤的麥特戴蒙也擔綱飾演主人翁桑尼瓦卡洛(Sonny Vaccaro)一角。他在片中的人物,是要說服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能夠與NIKE簽約。

現在提到NIKE,許多人直覺想到的就是有「空中飛人」之稱的麥可喬丹,不過在麥可喬丹登上NBA之前呢?這個品牌確實真的無人在乎。明明有其它更厲害的品牌在前,麥可喬丹為何選擇可能讓他掉價的NIKE?既然我們都已經知道結局了,重要的就在於這個說服的過程。

不過這部片直接把現代觀眾帶回 1980 年代,如果對當時的時代脈絡不盡熟悉,某些典故不免感到陌生。本文將整理五個在劇中提到的歷史典故,為各位影迷做詳盡的解答,無論是觀影前或者觀影後,都可以放心參閱。你大概沒想到,連台灣也能在這部片中被提到了兩次之多!

關於《AIR》的5個歷史典故:

  1. 傳奇演講〈我有一個夢〉是什麼來頭?

    喬治瑞維林(George Raveling)

    片中,一直試著延攬麥可喬丹的桑尼瓦卡洛前去向大有來頭的教練喬治瑞維林(George Raveling)請益,結果喬治跟他說了一個故事,內容是他在 1963 年參與了一個遊行,人高馬大的他被找來擔任保鑣。講者下台之前,他幸運獲得了演講稿。喬治對桑尼說了一段關鍵字:〈我有一個夢〉。

    電影並未多針對背景進行著墨,但其實他所說的,顯然就是 1963 年 8 月 28 日的那場傳奇演講。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當時在在華盛頓大遊行對著 25 萬市民發表演說,呼籲美國國會在 1964 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宣布所有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政策。這場演講後來被譽為美國歷史經典,金恩博士在講稿中的「我有一個夢」,也成為傳世金句。

    喬治瑞維林並非吹噓,他真的擁有這份打字稿。當時他主動向金恩博士索取,相信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三紙後來會如此價值連城。2012 年,有人出價 300 萬美金(折合新台幣約 9000 萬元)購買,他拒絕了,反而在 2021 年將之捐給母校維拉諾瓦大學展出。

  2. 設計NIKE經典LOGO的只是一個平面設計學生?

    卡羅琳戴維森(Carolyn Davidson)

    Nike 創辦人菲爾奈特在片中突然講古,提到 NIKE 的勾勾(Swoosh)經典LOGO設計者是卡羅琳戴維森(Carolyn Davidson),卻並沒有提到她是什麼來頭。

    其實這場戲提到她,與劇情主線無關,大概就是個刻意向她致敬的小彩蛋。其實她在 1971 年構思出這個經典 LOGO 時,是波特蘭州立大學平面設計系的學生。菲爾奈特其實是她的大學會計課老師,他偶然聽到她沒錢買油畫工具,於事就延攬她來為自己打工。主要工作是設計一些會議圖表,後來也開始設計海報、廣告和傳單。

    1971 年時,奈特要求為新系列跑鞋設計一個標誌,卡羅琳戴維森在紙巾上畫出了五個不同的設計,其中後來成為經典的 NIKE 勾勾的原本設計理念是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 NIKE 的翅膀。由於時間很趕,奈特採用了,雖然他起初並不喜歡。但他說:「我想我應該會越來越喜歡。」

    戴維森只拿到了 35 元(考量通膨,折合目前新台幣 6600 元左右)報酬。1983 年 9 月,公司上市三年後,奈特再提供給她裝有五百股的信封袋。當時麥可喬丹熱還沒吹起,戴維森並不知道這些股票將會多麼值錢。在2015年,這五百股價值已達 100 萬美元(折合新台幣 3000 萬)。

  3. NIKE最大對手愛迪達是納粹關係企業?何以在美國竄起?

    愛迪達(Adidas)

    劇中桑尼瓦卡洛屢次拿愛迪達跟納粹開玩笑,其實由來不只是愛迪達創辦人阿道夫達斯勒(Adolf Dassler)與納粹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剛好同名而已。1924年,阿道夫達斯勒與哥哥魯道夫達斯勒(Rudolf Dassler)共同創辦了達斯勒兄弟鞋廠。隨著 1936 年柏林奧運,美國田徑名將傑西歐文斯(Jesse Owens)穿上他們的鞋子跑出四面金牌之後,其出產的鞋子正式聲名大噪。

    不過這對兄弟在 1933 年都是忠誠納粹黨員,也為德國國防軍提供鞋子,在 1943 年起其廠房甚至被徵召製作武器。戰後,美軍原本想要摧毀掉鞋廠,但最後魯道夫達斯勒的妻子出面為他們背書,強調他們只對製鞋有興趣,才讓兩兄弟的鞋業得以延續。

    不過兩人在 1947 年因為爭權而鬧翻,阿道夫達斯勒成立了愛迪達(Adidas),哥哥魯道夫達斯勒則成立了彪馬(PUMA)。這兩個品牌至今都是家喻戶曉,不過卻也都難免時常被翻出黑暗的過去。

    諷刺的是,當時被美軍保全而得以續存的愛迪達,卻在三十年後反擊美國市場,饒舌團體Run DMC自主穿著愛迪達鞋子登台,使這個品牌的知名度衝破運動同溫層。在 1980 年代,愛迪達就是「酷」的象徵,也難怪麥可喬丹起初非跟他們簽約不可了。

  4. 梅爾文特平是何許人也?

    梅爾文特平(Melvin Turpin)

    起初桑尼瓦卡洛在同事推薦梅爾文特平(Melvin Turpin)時感到不以為然,在片末,這位球員的名字又被提及了一次。但凡是熟知 1980 年代 NBA 的球迷,看到這裡大概都會噗嗤一笑。因為梅爾文特平最後被證明是 NBA 史上最雷聲大雨點小的球員。

    梅爾文特平有 211 公分高,在 1984 年是美國東南聯盟的得分王,還保有單場得分最高的傳奇記錄。毋庸置疑地也成為同年的 NBA 選秀的焦點。不過進入職業賽場上,他的表現卻積弱不振,居高不下的體重也拖垮了他的表現,屢屢成為笑柄。征戰六個賽季,效力過四支球隊,終在 1990 年退下賽場。他被普遍認為與麥可喬丹同期的黃金一代(1984 年選秀出現了四位未來成為 NBA 五十大球星的球員,是歷史最佳)之中表現最令人失望的球員。

    2010 年 7 月 8 日,梅爾文特平於位在肯塔基州的家中舉槍自盡,得年僅 49 歲,其遺書並未對外公開。

  5. NIKE球鞋是台灣製作?

    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

    在桑尼瓦卡洛為行銷部門負責人史特拉瑟慶生的一場戲,他們兩度提到 NIKE 球鞋其實是台灣製造的事實,言談之中多少帶有一點貶義成分,認為這雙鞋並非是美國本土製造,而是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國家。不過比起過去好萊塢提及「台灣製造」的案例,這至少不是一個揶揄,而是千真萬確的歷史事實。

    台灣在 1970 年至 1980 年代以代工王國的形象深植人心,據說一切的源頭是 1977 年時,當年 NIKE 結束與日本廠商間的合係,轉向人力更低廉的台灣尋求代工夥伴,第一個建立合作的對象就是 1971 年成立的豐泰企業。雖然片中並未提及細節,但當時風行全世界的 NIKE 其實也有台灣的參與,而且與各個台灣代工大廠的合作可是一直持續到今天。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