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為什麼我認為《大賣空》必將勝出?從選制談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誕生

奧斯卡獎究竟鹿死誰手?這是每年影迷最熱切關注的話題。本文不會耗費太多時間在談論筆者自身對哪部電影的喜好,而打算單刀直入地就「選舉制度」來切入。一旦搞懂奧斯卡獎的獎項是怎麼選出來的,也許可能的得主也就呼之欲出了。

一般而言,電影獎主要分為兩種評選制度。第一是「小評審團制」。電影獎主辦方事前召集一小撮電影界的賢達(五到二十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期間內,讓所有人看完所有入圍的影片。在最終的評選會議,這群評審在聚焦討論過後,一起進行票選,共同決定最終的大獎得主。

國人熟知的歐洲三大影展(坎城、柏林、威尼斯)和金馬獎的選舉方式都是如此。這樣的評選制度也有點像是梵蒂岡的教宗選舉,只差沒有黑煙和白煙

第二種,則可粗略稱之為「會員投票制」。得主並非是由一群人閉門討論出來的,而是民主地讓所有被核可的電影界人士一起參與票選,參與投票的人數可能高達上千人。香港金像獎和奧斯卡獎都是這種做法。

以今天要談的奧斯卡獎為例,它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主辦,以下簡稱為「影藝學院」。影藝學院的會員囊括製片、演員、攝影、編劇、音效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人數約六千多人,他們可能是過往的入圍者,或在業界具有一定資歷與聲望的電影工作者。

決定入圍名單的階段我們略過不談,直接跳到入圍名單誕生後,如何決定最終的得獎名單。

在2017年台灣時間2月13日至24日,所有影藝學院的會員得以在這個階段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與入圍階段不同,所有學院的會員所領到的選票涵括所有項目,不分領域都能投(攝影專業人士可投音樂領域的項目,反之亦然)。

然而,比較複雜的選制,是在最佳影片項目。今天要細談的,就是這個項目。

在2010年以前,奧斯卡所採用的投票制度非常單純,採取的是「單輪多數決制」,與我國的總統大選相同。每位會員會領到一份表單,上頭列出了所有獲提名的最佳影片,只需要選出一部你最愛的電影即可。最後獲得最高票的電影則可獲獎,是最簡潔的做法。

然而,這個制度的弊病也相當明顯,以今年為例,《大賣空》(The Big Short)、《神鬼獵人》(The Revenant)和《驚爆焦點》(Spotlight)三部片顯然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如果採取單輪多數決制,可能會形成下列的驚悚情況。

虛擬得票數統計:

  1. 《神鬼獵人》25%
  2. 《大賣空》24%
  3. 《驚爆焦點》23%
  4. 《瘋狂麥斯:憤怒道》13%
  5. 《不存在的房間》7%
  6. 《間諜橋》5%
  7. 《愛在他鄉》2%
  8. 《絕地救援》1%

依照上述戰況,最終獲得最佳影片的作品,竟只獲得25%的選民支持,絕非眾望所歸,而且它甚至可能是另外75%的會員覺得最差的電影。更別說如果出現極端的「八強平分秋色」,最後得主可能只有10%左右支持率的慘劇。

另一項必然會形成的遺憾在於,在會員投下手上那張票之前,通常兩強或三強的局勢已然明朗,為擔心自己投下的選票變成廢票,選民即便最愛的電影是《絕地救援》,也寧願將票投給三強之一,以避免自己的選票變成廢票。以2016台灣總統大選為例,選民可能寧願投給蔡、朱,也不願將票投給宋。

有鑒於此,在2010年起,奧斯卡獎正式修改選制,將原先制度修改為「排序複選投票制」(Instant-runoff voting),簡稱「IRV制」。像是澳大利亞眾議院和愛爾蘭總統選舉都採用這種制度。該制度的用意在於──讓選舉人的每一票都發生作用。現行奧斯卡的提名階段和最佳影片決選都是採用這個制度。

以今年奧斯卡獎為例,選舉人收到的表單共列名了八部入圍影片,會員接著要做的事情,是幫提名的八部電影做出「個人喜好的排序」。

筆者不免俗的也假裝自己是會員之一,隨意列出自己前八部的喜好電影──

  1. 愛在他鄉》(Brooklyn)
  2. 《大賣空》
  3. 《驚爆焦點》
  4. 瘋狂麥斯:憤怒道》(Mad Max: Fury Road)
  5. 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6. 不存在的房間》(Room)
  7. 《神鬼獵人》
  8.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接著,影藝學院回收了數千張表單,交由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來負責查驗和計票工作。在最佳影片項目,他們首先要檢視的,是有哪一部片已獲得了50%以上的支持率(即一半以上的會員把某部電影名列自己的選票首位)。一旦真有影片的支持率過半,該片便能直接獲得該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然而,以今年的局勢來看,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一般認為,分食各大公會、影評人協會和金球獎的《大賣空》、《神鬼獵人》和《驚爆焦點》將形成三強鼎立。

如果一開始沒有影片獲得壓倒性的勝利,那麼選票系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最少人放在首位」的影片刷掉,並讓表單上的第二名遞補成首位。

可能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不是把最多人放在末位的影片給刷掉呢?這是因為最多人放在末位的影片,也有可能是許多人的最愛。

以今年為例,揭露天主教醜聞的《驚爆焦點》,可能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一,但也可能是許多忠實天主教會員的心頭恨,使最多人將它置放於末位。如果先將末位影片刷掉,反而可能會使得強片提早在第一輪落馬。但如果將最少人放在第一的影片出局(即最少人認為它有資格成為最佳影片),便可免除這個疑慮。

假設第一輪的結果顯示《愛在他鄉》是最少人列為第一的作品,等同我剛才選的第一名很不幸地遭到除名。不過也不必氣餒,我的這份選票依然能持續發揮影響力。因為這個制度保障電影出局之後,後頭的影片可以向前遞補。如此一來,我的選票的順序就會變成──

  1. 《大賣空》
  2. 《驚爆焦點》
  3. 《瘋狂麥斯:憤怒道》
  4. 《間諜橋》
  5. 《不存在的房間》
  6. 《神鬼獵人》
  7. 《絕地救援》

到了下一個階段,一樣會讓票數重整,確認有沒有電影會超過50%得票率。如果有,結案;沒有,繼續下一輪。

同樣的評選方式,以此類推。IRV制保障了每一張選票都有其用處,所有影藝學院的會員不必受到任何束縛,只需要在選票上列出自己真心的排序即可。最後的得主也許依然很難真的達到「眾望所歸」,但它能保證產出多數會員都能接受的「折衷」結果。

那麼,回到2016年的奧斯卡獎。我們是否能透過這樣的評選制度來猜測最後獎落誰家呢?

回來談談《驚爆焦點》、《神鬼獵人》和《大賣空》吧。

《驚爆焦點》是一部關於天主教神父性侵疑雲的作品,即便它拿到了風向球之一的演員工會整體演出獎,擁有一定的呼聲,但面對一個連同性戀電影都還不敢肯定的保守影藝學院,要讓揭露教會醜聞的電影獲獎,恐怕難如登天。它在排序上面可能會出現兩極的位置,如果是採用舊制,該片才有可能突圍獲獎。

擁有一座導演工會獎的《神鬼獵人》呼聲同樣高,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才在去年以《鳥人》(Birdman)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這次的新作雖然受到一致吹捧,但值得讓他以該作連莊嗎?《神鬼獵人》依然是值得被看好的作品,但它能不能提早衝破50%的門檻,成為本次票選的最大關鍵。

講述金融風暴的《大賣空》在影獎季拿了一座製片工會獎,這部起先不受重視的作品,同樣有望成為金獎黑馬。但由於該片涉及較為艱澀的金融議題,不是那麼親民的作品,它有可能被許多會員列為第二至第三名,IRV的遞補制度對它有力。

如果《大賣空》能順利跟《驚爆焦點》和《神鬼獵人》鏖戰到第六輪(五部電影出局),正式形成三強。那麼,第六輪,被淘汰的作品會是其中哪一部呢?依照我前面的推論,題材具爭議性的《驚爆焦點》較有可能提早出局。

若《驚爆焦點》真如預期之中被淘汰,可能多出高達30%左右的選票會流向何方呢?端看將《驚爆焦點》列為第一的會員,他們的第二選擇是《大賣空》還是《神鬼獵人》了。

就題材來看,圍繞新聞業生態的《驚爆焦點》是較需要動腦並縝密觀賞的作品,且電影中的資訊量大,比起《神鬼獵人》而言,它與《大賣空》同屬較有門檻的作品,同好觀眾大概比較類似。

以此做個粗陋的歸類,《驚爆焦點》和《大賣空》是左腦電影,焦點擺在影像而非劇情的《神鬼獵人》則是右腦電影,是兩個明顯的極端。

因此,筆者牽強的分析結論乃《大賣空》能在最後一輪以些微差距逆轉擊敗《神鬼獵人》,獲得本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本文同步刊載至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