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傳記電影浪潮來了?講述雷鬼教父巴布馬利(Bob Marley)的《雷鬼之父:音樂無國界 Bob Marley: One Love》(2024)在台上映,讓台灣也吹起雷鬼風。
繼《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2018)大獲成功後,音樂傳記電影成為好萊塢主力的開發標的,以牙買加為背景的《雷鬼之父:音樂無國界》顯然就展現了雄厚的野心。故事以巴布馬利被暗殺開始,講述他前往歐陸休養生息、開展巡迴,並建立音樂事業的傳奇故事。除了音樂成就,也就他的私人感情生活與政治觀進行切入,對巴布馬利不熟悉的粉絲也能對他產生初步了解。
不過因為電影一開始就直接從牙買加這個國家的政局開始切入,若對該國政治局勢與巴布馬利不甚熟悉,恐怕難以直接理解劇情。而電影為了迎合全球市場,針對一些訊息也進行取捨。為了讓觀者快速掌握這部電影,無論是觀影前還是觀影後,都可以先閱讀下列五項背景知識。
關於雷鬼教父巴布馬利的5個背景介紹:
-
巴布馬利的父親是何許人也?
在電影之中,巴布馬利的父親幾乎從未被提及,關於他的家族背景幾乎略過不提。事實上,他跟父親連結不深,他很早就拋家棄子離開,在他十歲時,父親就過世了。
巴布馬利的父親諾瓦爾馬利(Norval Marley)是建築工程師出身。在一戰服役期間,他所屬的軍營負責的是污水處理工作,軍銜為二等兵。60 歲高齡時,在牙買加種植園擔任管理員的諾瓦爾馬利與18歲的非裔少女塞德拉麥爾坎(Cedella Malcolm)結婚,在生下巴布馬利不久之後就分居了。
諾瓦爾馬利幾乎沒有提供母子倆經濟上的支持,也鮮少與他們見面,因此巴布馬利對父親幾乎沒有記憶。將巴布馬利帶大的是他的母親,後來她與美國公務員愛德華布克(Edward Booker)再婚,為巴布馬利帶來了兩個同母異父的兄弟。
正是因為與母親更強烈的連結,令巴布馬利格外重視的是母親方面的根源,而非自己跟英國白人社群的連結。事實上,黑白混血使得巴布馬利自小經常面臨霸凌,據說他兒時曾試圖將臉塗黑以更融入黑人社群。巴布馬利的遺孀莉塔馬利(Rita Marley)也曾證實巴布馬利對他情有獨鍾,可能正是因為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黑人。
這似乎解釋了巴布馬利為什麼在片中堅持在非洲舉辦演唱會,並一心回饋故土非洲的族人。
-
究竟是誰暗殺巴布馬利?
1976 年 12 月 3 日,七位武裝成員闖入巴布馬利的住所,儘管胸部和手部中槍,但巴布馬利保住了性命。這段著名的暗殺事件在電影之中也有描寫,如同劇中所述,他的妻子莉塔在車道上頭部中槍,其經紀人路易斯(Louis Griffiths)也中了一槍,所幸都沒有生命危險。
在槍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大使館也表達關注,認為動機應與政治有關。當時巴布馬利計劃在遇險後兩天舉辦一場弭平牙買加暴力衝突的大型演唱會。那時執政黨人民民族黨被認為與蘇聯和古巴關係太近,甫獨立的牙買加顯然也成為列強之中的必爭之地,全國陷入混亂,首府金斯敦猶如一個大型戰區。儘管當時表明中立,外界認為他其實更支持的是執政黨人民民族黨,因為他在上一屆選舉投給了總理麥可曼利(Michael Manly)。
而執政黨人民民族黨也沒有放過機會,刻意將選舉日期改在演唱會同日舉行,等同把巴布馬利的演唱會當成執政黨的選舉造勢場合。這讓巴布馬利大動肝火,因為他希望這個活動是免費的、而且沒有任何政治干預。
究竟是右翼在野黨牙買加工黨還是左翼執政黨人民民族黨下手,各界眾說紛紜。一說是牙買加工黨不滿巴布馬利假中立,要除之為後快,一說則是人民民族黨希望創造烈士來鞏固政權。甚至有一說指出是美國中情局所為。
1976 年 12 月 5 日,巴布馬利不畏威脅,還是與哭泣者樂隊站上金斯敦國家公園舉辦了傳奇的牙買加微笑演唱會。雖然電影之中他的出場時間很短,但事實上他登場了整整九十分鐘。這次暗殺行動讓巴布馬利對牙買加政局感到失望,決定搬到英國,自我放逐了兩年之久,卻也奠定了他在海外的名聲。
-
巴布馬利是大麻的頭號支持者?
在巴布馬利的傳記片之中沒有提到大麻,就等於在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傳記片之中沒有提到相對論一樣。或許忌憚大麻在世界各國仍被廣泛視為毒品,在這部電影之中對大麻幾乎沒有提及(或是說比較隱晦地在儀式場景中帶到)。
片中有提到巴布馬利加入了一個「拉斯塔法里教」,有人將之稱為宗教,也有人將之稱為一個「運動(movement)」。它是一個 1930 年在牙買加興起的黑人基督教宗教運動,主張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是上帝轉世,以彌賽亞降臨人間(片中一個過場,巴布馬利在車上閱讀海爾塞拉西一世的傳記)。希望強調自己黑人根源的巴布馬利投入其中,也算是順理成章。其信徒只攝取天然食物、自然蓄髮,認為抽大麻是有益的行為,甚至是他們聖禮的一部分。
如果要了解雷鬼音樂,也不得不了解拉斯塔法里教,至今仍有 5% 至 10% 的牙買加國民保持了對該教的信仰。作為忠實信徒的巴布馬利每天都抽大麻,不過他不是為了消遣而抽大麻,而把它視為一個神聖的儀式,他曾表示:「大麻會讓你看到真正的自我,你的所有邪惡,藥草都會讓你顯現出來,在你的良心前顯現,因為它會讓你進入冥想的層次。」
儘管熱愛大麻,巴布馬利卻痛恨杯中物,他曾說:「大麻為這個國家帶來治癒,酒精則帶來毀滅。」
-
巴布馬利也是多情郎?
電影之中並未描寫太多巴布馬利的風流韻事,但實際上他在晚年偷吃成性,與其說是妻子,傳記作者將莉塔馬利視為他的「母親」,只是照料他晚年起居的人物,與片中描繪略有不同。
莉塔馬利不僅成為巴布馬利擋過槍,還是鞏固他拉斯塔法里教信仰的關鍵人物,因為在他們 1966 年結婚時,海爾塞拉西一世到牙買加訪問,莉塔馬利在他的車隊經過時一睹其風采,隨後將他比喻為「耶穌」,這個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巴布馬利。起初感情深厚的兩人育有兩子一女。
不過音樂人巴布馬利在周遊列國演出時,也找了數不輕的情婦,在片中雖然沒有太過強調,但一場錄音棚的戲,其實也曾暗示了他其中一位情婦辛蒂布雷克斯比亞(Cindy Breakspare)的出現,他是一位白人模特兒,兩人在 1976 年交往,一直到巴布馬利在 1981 年過世,兩人育有一子,後來也獲得葛萊美獎殊榮的歌手達米恩馬利(Damian Marley)。
辛蒂布雷克斯比亞也許是因為兒子也享有盛名才得以出鏡,但巴布馬利其他還有五個兒女,分別跟五個不同情婦生出,加上沒有育有後代的情婦應是不計其數。更妙的是,莉塔馬利也有外遇,與一名牙買加足球員育有一女,而巴布馬利也不計較,予以領養,使之得以分得他的財產。加上領養子女,巴布馬利共有 11 名正式子嗣,還有多人自稱是他的子女。
-
巴布馬利是怎麼死的?
根據都市傳說,巴布馬利是因為參與一場足球賽受傷,在沒有妥善治療的情況下而使得腳趾上的黑色素瘤演化成癌症。但電影並未再次去散布這個說法,而是以簡單的對話帶到這個資訊。不過與電影描寫不同,巴布馬利拒絕手術的原因是因為宗教信仰。
1980 年,癌細胞已經擴張巴布馬利全身。 1981 年 5 月 11 日,癌細胞蔓延至肺部和腦部,巴布馬利因此病逝。實際上,如果巴布馬利積極治療,存活率高達 71% 。也因為他因此而死,喚起了世人對這種病狀的高度重視。
在巴布馬利死後,其莉塔馬利在他的棺材裡放了一根大麻。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