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迷霧中的孩子》(2021):攝影機的介入

12歲至14歲,對於台灣少女而言大概是國中階段,可能對愛情仍然懵懂,卻也感受到青春期為身體帶來的變化。不過對於越南的苗族少女而言,這段期間他們隨時面臨被「搶婚」的風險,一夕之間就可能被迫與童年與青春道別,嫁作人妻。

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 Children of the Mist》(2021)以越南苗族(越南稱為赫蒙族)少女琪(如附圖)為主人翁,在電影之初,她與一群同齡少女打鬧般地玩著「搶婚遊戲」,這似乎已經說明這個習俗對於當地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禁忌,而是習以為常的文化。不過琪並不希望自己像姊姊一樣這麼早就被迫嫁給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人、走入婚姻生活,她盼望自己能多讀一點書,得到更多的自主權。

不過這一天還是來臨了,少年旺將琪綁走,其家人隨之上門提親。長期在村落內蹲點拍攝的導演何黎艷(Ha Le Diem)在訪談之中指出大多苗族男性都支持搶婚文化,原因是因為許多苗族人家貧,難以找到對象,「搶婚」習俗讓所有男人都能獲得平等機會找到另一半。家裡貧困的旺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他已經窮到家裡不能供他上學,除了結婚,他已經找不到人生目標。

不過之所以讓這個習俗正常化,也是因為女性的默許。琪的父母便說被搶婚的女性如果婚姻不圓滿,至少可以推說是因為那不是她的選擇,但如果是自由戀愛,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所以剝奪女性自主的搶婚,其實就另一個角度也是賦予了女性權力(賦權之說語出導演本人)。而拒絕被搶婚的女性與其家人,則會面臨地方社群的排擠與欺凌。

琪最後暫時得以逃出生天的根本原因,在導演訪談當中可見端倪,何黎艷提及琪特別歡迎她來拍攝自己,「因為她同學比較不會騷擾她」(語出TIDF影展報導演訪談)。如果不是被攝者,旺與他的家人不知會不會更不客氣?對於導演而言,這可能只是一個絕佳的紀錄片題材,但對於琪而言,她已經有意識性地發現攝影機的存在,幾乎像是一個保護傘,使她免於遭到騷擾。雙方有意無意的都藉由這個紀錄片拍攝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琪雖然已經表明自己絕對不會嫁給旺,但旺與家人終究還是發動了第二次搶婚。這次導演的鏡頭完全捕捉了整個擄人過程,畫面相當具有衝擊力。攝影機似乎也遭到阻擋,因此畫面顯得非常搖晃,不過拍攝者顯然沒有要介入的意思,而是始終拿著攝影機望著哭喊著的琪。隨後琪向導演厲聲求援,相信所有觀者看到這一刻,心應該都會揪在一起,更何況是與琪早已建立深厚情感的導演本人。

隨後畫面突然被剪開,顯現琪已經被拉到更有距離的位置。不過隨後卻突然換成內景,是琪與旺在室內喝「分手酒」的畫面,依照習俗,雙方一旦喝下分手酒,婚約就不會成立。旺或許自知強摘的果子不甜,一臉憂愁地先喝下了酒,琪也隨後喝下酒。至少在這時,琪暫時不必被強迫與自己不愛的人成婚。

觀後與同為紀錄片導演的友人討論,她認為最後的擄人段落,表現了導演的高度自覺,她認為即便到了這樣的時刻,她也沒有放下攝影機、親身介入救人,因為她一定深知自己的角色不可能根本改變被攝者的處境。不過我卻有不同感受,因為特別留意到擄人當下的剪接。如上一段所述,從門外到琪被拉到更外側的位置中間,畫面被剪開了。

我很好奇,為什麼導演會選擇在這個高度張力的時刻把畫面剪開,而不採取一鏡到底呈現?是不是導演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不適合被放在作品之中?這是不是足以解釋原本已經決心搶婚的旺一家人,為何旋即同意放下琪,讓她與旺喝分手酒?

會不會導演在當時運用了她的權力,向當事者警告自己的錄影將被作為犯罪證供?作為被動接收導演傳遞之訊息的觀眾而言,實在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幾乎可以確定地說,若不是攝影機對琪的「保護」,她很可能早就已經遭遇到更離譜的對待。話說持著攝影機的導演本身看似無力,但其實其存在依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嚇阻效果。

不過再換一個角度想,如果導演選擇完全不介入、而旺的家人又不忌憚她的拍攝,使得琪因此真的被強嫁給旺。那麼導演是否依然會選擇將這部作品送去各國影展參展?如果是這樣,大家對這部紀錄片的感受會不會是截然不同?或許不可避免地掀起更難以收拾的倫理爭議?

《迷霧中的孩子》無疑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但一旦發展上稍微有了一點差池,它可能會是一部完全不一樣的作品。琪最後逃出旺的手掌心,或許不是必然的結果,但對於這部紀錄片而言,卻是最完美的結局。除了搶婚習俗本身的記述,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紀錄片倫理的界線,或許更是本片可觀之處。

《迷霧中的孩子 Children of the Mist》(2021)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