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冤獄的紀錄片無數,本屆女性影展選映的《小鎮性侵疑雲》(Southwest of Salem: The Story of the San Antonio Four ,2016)是為其一,不過這回與種族因素無關,陷害她們的也並非與自己毫不瓜葛的人。
1994年,四個不到20歲的女同志遭到逮捕,原因是四人涉嫌性侵兩名幼女,其中一人更是她倆的嬸嬸。女童指證歷歷,聲稱自己下體被塞衛生棉條,指控內容天馬行空。一位律師說,內容簡直比《格林童話》(Grimms’ Fairy Tales)還不可靠。
四位被告皆認定不過是小孩亂說話,清者自清,甚至連律師都懶得請。沒想到,女童處女膜一檢查,發現有些微撕裂痕跡,成為鐵證。同性戀者的身分,又被渲染為極有可能犯下變態行為,四人被送入大牢,一人判刑近四十年,其餘三人則十餘年。
四位被告不斷地向外界強調自己的清白,終於獲得有關冤獄團體的重視,進而尋得一些足以還他們自由的鐵證。但是,事情有那麼容易嗎?雖案情不同,但周防正行的《嫌豬手事件簿》(2007)歷歷在目,翻案豈是那麼簡單?挑戰的與其說是當事人,不如說是整個司法體系。
開場也說了,關於冤獄的題材太多,筆者尤其欣賞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執導的《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 ,1988)。《小鎮性侵疑雲》顯然在形式與美學上沒有太多要求,但它仍在海海冤獄片中找到了破口。
除了關注聖安東尼四女子(San Antonio Four)的案情本身,本片亦延伸談到了八、九〇年代同性戀者及幼教工作者的處境。如同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在《插旗攻城市》(Where to Invade Next ,2015)指涉美國發起的反毒戰爭是變向蓄奴。本片導演黛博拉艾斯昆那齊(Deborah S. Esquenazi)也拐個彎控訴美國人羅織同志罪名的行為等同變向獵巫。
此外,幾位熟稔冤獄案件的相關組織成員,更將推翻判決與否的關鍵歸咎在「是否將事件推向政治層面」。真相與否,對於美國司法界來說,根本不是重點,公然無中生有之事遍地皆有。然而,議題涉及敏感政治性,或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判決也許就有所不同了。
法院應該被視為是非黑白的裁決所嗎?如果不是,那人民該如何自保?以上述角度深談,使得本片所論述之題材得以更為廣闊。《小鎮性侵疑雲》公然質疑了美國司法體系的腐敗,導演無疑希望能透過四個人重獲自由來為電影作結,然而該片最後卻再次的成為了某種「請幫助正義獲得伸張」的宣傳片。然而,這絕非導演的錯,畢竟上帝才是紀錄片的編劇,要怪,就怪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