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談人〕卓庭宇、畢家豪
〔訪問人〕翁煌德
〔攝影〕游承翰「兩個尋找影評人的影言人」
◎ 翁煌德
之前在鄭秉泓老師的臉書上看到《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這本影評採訪集的資訊,一瞧,作者是陌生的名字,但訪問對象卻羅列了台灣各年代具代表性的人物,依序是黃建業、李幼鸚鵡鵪鶉、聞天祥、但唐謨、塗翔文與香功堂主等知名影評人。詳細了解後才曉得,原來這是一個大學生的畢製作品,就跟所有拍片完成畢製的廣電系學生一樣,只是他們選用了「文字」來向他們所愛的電影致敬。
這本書沒有很大的發行量,知名度甚小,書也不是挺厚,但是作者卓庭宇與黃柏翰本著於一股熱愛電影的精神,將自己畢業前的一年,全心投入了這本書的準備工作。字裡行間,可看出他們對這本書下的準備功夫之深、之廣,可沒有一點馬虎。
共同作者之一的黃柏翰因故不能受訪,原本僅打算訪問卓庭宇先生,但他後來又帶著另一位同樣參與本書訪問籌備之一的畢家豪同學一同赴約。對電影知識涉獵甚少的他,談到這個歷程使得他「被迫」大量接觸電影書籍,但也因為如此,也對他的人生方向有了新的契機。
翁煌德(以下簡稱翁):不免俗的,先請談談《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這本書的創作緣起,這個題目是怎麼決定的?
卓庭宇(以下簡稱卓):其實一開始是跟系上喜歡看電影的同學閒聊,然後發現有些同學會去看影評,有些不會去看。看影評的同學就會爭論誰的影評才是值得看,這就變成了我們爭論的重點。像有些人就很喜歡看心得文式的,比較淺顯易懂,比較能快速的吸收。這個問題一直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後來開始做畢業製作時,發現以電影為主題的,有很多面向都有人做過了,但影評都沒有人做過,剛好影評人鄭秉泓(Ryan)老師是我們的指導老師,想說可以從老師這邊做一個切入,應該能找到一些價值,因此決定了這個主題。
翁:畢製沒有限定形式嗎?
卓:只要做成一本書就可以了。
翁:所以決定以影評人訪談集作為題目是你的決定嗎?
卓:其實最一開始的題目還滿鬆散的,很難凝聚起來。因為我一開始把它想得很簡單,想說找很多的影評人來,做一個比較淺顯易懂的訪談。但是老師認為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沒什麼價值,他覺得這本書要有一個脈絡和結構,有邏輯在裡面才會是一個好的東西。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決定要訪誰,以及要如何去建立這個脈絡,花了比較多時間跟老師討論這個部分。
翁:那請問您當初是怎麼選出這六個人?是不是有一個大名單?
卓:最一開始我們是盡可能的蒐集我們所知道的影評人的資料,列成一個表格,再看說要怎麼從這一大批人中選出一個有脈絡的東西。後來是覺得用年代來劃分可以有一個編年史的感覺,所以就挑出這幾位老師。幸運的是,這六位就是我們原始挑出的六個人選。當初會覺得說可能會邀不到這些老師,因為這些都是大咖,不見得會受訪。但是還滿幸運的,像是黃建業老師這幾年比較少接受訪問,他也是滿快就答應接受訪問。
翁:我看到黃建業老師的名字也滿驚訝的,因為近幾年來真的比較少看到他的訪問。所以有遺珠之憾嗎?
卓:那個時候以為黃建業老師跟但唐膜老師可能會約不到,所以有一些替換的口袋名單,所幸都有順利邀到。那個時候其實也滿奸詐的,那個時候高雄電影館有辦一個講座,有邀請黃建業老師和塗翔文老師等老師來參與,我就從台中下去,各買了他們的一本書,請他們簽名,然後跟他們說他們的書我都有看,很喜歡,問他們可不可以接受訪談。可能他們覺得我是有做準備的,所以比較快就接受。
翁:如果今年可以給你一個夢幻名單,十個、二十個、三十個,你還會想要訪問哪些影評人?還是這已經是最夢幻了。
卓:當初最一開始可以找更多一點人,我當初最完美的設想是希望可以一直向下延伸,找更多在網路上活躍影評人來,像橘貓。再往上的話,到新電影時期的,像焦雄屏老師、陳國富老師,雖然他已經在大陸。如果這些人都可以包含進來,那就會是最夢幻的名單。這樣可能最完整,重要年代都能包進來,但可能就沒有一個脈絡。
翁:那你在做這個案子之前就有讀六位老師的影評嗎?還是為了這個計劃後才開始接觸。
卓:我開始接觸電影的時候,黃建業老師的文章已經比較少了,幾乎讀不到了,除非你去翻他以前寫的書。其他影評人則都一直有接觸到。
翁:那現在我們再調個頭吧,請卓先生自我介紹一下,之後還在從事電影相關工作嗎?或者有沒有繼續電影相關的創作。
卓:我現在在電影公司上班,工作是文字編輯,在寫一些電影的介紹或評論,如果順利,會想要一直繼續待在電影圈工作。之後有想到說是不是可以繼續把年輕的網路影評人這塊的訪談繼續把它完成,但是現在還是以工作為主。
翁:那也請本書的共同訪問人畢家豪介紹一下自己?
畢家豪(以下簡稱畢):我是卓庭宇學長的學弟,現在是台灣文學跟大眾傳播的雙主修。我其實接觸電影相對比較少,所以比較是以不專業的角度去想,為什麼這些影評人為什麼走上影評這條路,像影評對我來說只是娛樂,但像是當初訪問聞天祥老師的時候,問起電影對他來說的意義,他一聽眼睛就發亮了,電影對他來說就是生命。所以從我這樣來看的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當初會答應學長是因為我們科系的範疇是台灣這塊,但它的面向太多層,所以不知道自己會朝往哪個方面走,像我的興趣其實是插畫。所以我對電影的接觸其實很少,如果看的話也是看卓學長推薦的片,他經常在臉書分享文章,我就會去把他分享的片子找來看,看的是電影的美術設計。台灣電影曾經一度高峰,後來也跌到過谷底,很多產業都是一樣,也像插畫一樣,現在流行的都是臉書上的速食插畫,結合時事然後瘋狂的量產,自己的特色反而會消失,大家在意的都是點讚率或收視率。像最近的金鐘五十事件,看了一些評論,覺得好像大家在意的是收視率好就好,其中的創意好像被抹滅掉了。這好像是台灣的共同現象。
翁:所以當初只是一般的電影觀眾,因為加入了這個計劃而讓你更了解台灣的電影或影評領域的東西囉?
畢:對,因為要找很多的資料。
翁:那將來想要走電影相關嗎?還是要走插畫?還是要結合?
畢:應該會結合,一些文案或海報。
翁:談到這本書,我覺得很驚人的是,你訪問每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提及受訪的老師曾經說了什麼話,曾經在哪篇文章上面說了什麼事情,牽涉到很多台灣電影史的事件,我想這東西是不可能在你完全都不了解電影或影評的情況下去訪問,一定要有大量的閱讀量去支撐。能不能講一下你們當初做了哪些資料蒐集與整理?
卓:因為我們要從八〇年代開始往後做,因此我們對台灣電影發展史一定要有一定的了解。我之前看電影其實也看得很龐雜,沒有一個系統性,沒有循著時代去了解,這也是跟老師聊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貧瘠。最一開始是先請Ryan老師開一個書單,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氛圍。去找一些書來看,抓一個大概的脈絡。
像迷走老師寫的《台灣電影之死》,是在寫台灣新電影一群人走到一個瓶頸的狀況,這本書對他們有一點批評。另外一本是焦雄屏老師的《台灣新電影》和黃建業老師的一些著作,都對了解這整個脈絡都很有幫助。所以可以知道過去面臨到的挑戰,有這樣的歷史事件。李幼新(後改名為李幼鸚鵡鵪鶉)老師的《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對新電影時代也花了滿多的篇幅。那時也到國家圖書館翻了影響雜誌或以前的報紙,學校圖書館畢竟藏書有限,所以有時候還是要到台北找一些書。
當時代脈絡大概抓出來之後,就是回頭看這幾位老師的書,搜集所有老師們寫過的文章一一讀過。像香功堂主是部落客,他沒有出書,他所有的文章都在網路上面,他也不會有個生平介紹,講說他做過哪些事。所以他整個的生平脈絡,他哪些時期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你必須把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讀過,一篇一篇找,慢慢把他給拼湊出來。那個時候的想法很簡單,電影既然都已經成為他們的生命了,他們的電影歷程一定也會跟他們的生命歷程相呼應,希望盡可能的去拼湊出他跟電影結緣的開始,再用這個脈絡去拼湊出他所屬的這個時代的電影氛圍。當初這個資料量真的是太大了。
翁:對呀!很驚人!香功堂主的文章你真的每一篇都讀過嗎?
卓:哈哈哈!對啊!
翁:他的文章有上千篇嗎?數百篇一定有。
卓:我忘記了,但一定超過數百篇,因為他好像光是頁數就有上百頁。
翁:而且他每一篇都上千字耶!
卓:對,所以我就從第一篇開始讀,一一作筆記。所以那時候真的資料量太大了,光是八〇年代的電影就太複雜了,所以我光讀的話,沒辦法脈絡性的了解,所以就在宿舍的牆壁上貼保力龍版充當白板,歸類出蒐集到的資料,然後把它羅列出來,最後整面牆都是相關的資料。
因為資料量很大,所以才找學弟妹一起進來幫忙,我自己是盡可能全部看完啦,但沒辦法的話,可能會切割出來讓學弟妹去幫忙查,要他們盡量整理出一份重點,或是請他們幫忙擬一份採訪提綱。因為如果都是我自己擬的話,我怕會有一個盲點啦,因為我同時整理六個人的資料,會有一些互相牽制。因此當他們的東西進來之後,對我來說是一個激盪。其實在內容面上,除了老師之外沒有人能夠跟我討論,所以我是希望有一些其他人的東西進來刺激我。
翁:這真的是一個超級龐大的準備過程。
卓:基本上讀了二、三十本書以上有吧,如果還找的到的書都會盡量讀熟,像焦雄屏老師和陳國富的老師的書都讀了不少。
翁:那你個人比較欣賞哪個影評人給你的感覺?
卓:我覺得是黃建業老師,他講話有一種魅力在,再加上他的穿著風格有一種風骨的感覺,那種知識份子風骨。之前只有在網路上看過他年輕的照片,直到後來我在高雄電影館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覺得滿震撼的,他穿上那種風衣,他講話有一種魅力在,你會感覺到他對電影有一種很大的熱情,電影好像是他的全部,而且信手捻來,資料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他真的很謙虛,有種紳士的感覺。我一個小朋友這麼去冒昧的去找他邀訪,他是很爽快的直接答應,直接抄了他的手機號碼要我直接打給他就好了。整個約訪的狀況是比我原先想的還要順利非常多。我是先讀完他全部的書才去邀訪他,對我而言他就是一個很遙遠的神話人物,所以接近他之後發現他怎麼那麼謙虛,對後輩好像又滿寬容的感覺,讓我很佩服。李幼鸚鵡鵪鶉老師也是給我的同樣的感覺,李大師跟我比較熟,他真的對這本書幫助很多,之前為了金馬影展上來的時候,他就常跟我聊說八〇年代怎麼樣,很熱情的跟我分享,甚至還有一些八卦和小道消息,只是有些東西拿掉了,沒有放在書裡。
其實李大師真的對我的訪談幫助滿大的,像我剛去訪黃建業老師,剛開始的時候我發現他會講得比較保守一點,後來他發現我有做準備,例如某某影評人那個年代的女朋友是誰,他發現我連這些消息都知道,後半段他就肯越講越深入。
翁:那訪問香功堂主呢?感覺他是一個很神秘的人,照片都沒有露臉。
卓:香功堂主很快就答應訪問。因為他不願意露臉,所以最大極限是只能放側面,他可能想要低調一點。
翁:你們這個計劃從開始到結束總共花了多久?
卓:差不多十個月左右,不到一年。
翁:那也請畢先生講一下當初在整理的過程有什麼特別的狀況或發現。
畢:當初我是負責聞天祥老師的採訪和資料蒐集,學長當初就給我他整理過的一些聞天祥老師的資料,然後跟我說這些你都不可以重複,去找新的東西出來。然後我就去圖書館搜尋聞老師的書,十幾本全部抱回家。還有看聞老師之前公視的專訪,一直重複聽,然後把問題抄下來,這些問題都不能問了,必須捨棄。著重的是核心的問題,個人的問題,而不像其他採訪可能比較片面,所以給學長的提綱會是針對老師對電影本質的想法,可能比較感性。
翁:卓先生您本身就讀的是台文系,但在書中的「創作緣起」中提及您讀影評比讀文學更勤勞,那是否能進而談一下自己最喜愛的影評人?書中都是你問別人,那現在你也可以談談影評對於你自己的意義。
卓:我最喜歡的是我們的指導老師Ryan老師。
翁:怎麼說?這是拍馬屁嗎?(笑)
卓:人家會說我是拍馬屁,但老師他也是部落客起來的,縱觀2000年後起來的,可以說沒有其他人可以達到老師這個高度。而且老師跟其他部落客的差異是他有一定的學術含量,而且他人雖然在高雄,但他還是能不斷吸收每天的新片,都可以追得很仔細。遇到不好看的電影有些人會寫得婉轉一點,老師的話可能就沒有這些包袱。
翁:那Ryan老師還有給予你們什麼額外的指導嗎?
卓:老師在這本書裡面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給我一些提點、一個方向,做決定還是要自己去做。你可能要自己先想好一個概念再去跟他提,有點像是提案的感覺,他會針對你的提案提出一些意見,你要再回去自己調整。
翁:那影評對你來說是什麼?尤其做完這麼龐大的題目應該很有感觸。
卓:影評對於不在台北……等於是電影的「荒郊野外」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老師可以這樣讓你問,而且你可能不是相關科系的,你無從憑空學習。你可能要自己去找一些影評來看,抓一些脈絡,學習看電影的方式,尋找觀點上的刺激。因為最開始大家看電影是你聽說好看,但你不知道好在哪裡,你也不知道要用怎麼樣的觀點去看電影,可能影評對於非本科系的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窗口。
翁:那隨著完成了這本書,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卓:其實做完這本書,影評的定義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像聞天祥老師和塗翔文老師相較其他人會對文字的要求比較嚴謹的。一方面我覺得說雖然是速食文或心得文,但這是一個入門,觸及的人數可能會比專業的文章多。但是這些文章到底能不能稱之為影評,其實我到現在也一直在思考,還是沒有一個定論。
但就像塗翔文老師講的,他到後來已經不在乎他自己的文章還有沒有很多人在看,到底有沒有具有八〇年代那樣的影響力,他只希望這些東西將來是可以留下來就好了。我也覺得雖然這些速食文和心得文蠶食了「影評」兩個字的意義,但也許他只是一個入門,也許你看久了會發現他不是那麼好,你會慢慢自己往上提升,會想看到比較好的文章。而且我想比較好的文章它還是會長久留下來,像黃建業老師跟李大師的文章就是,如果你要搜索以前那個時代的資料,他們的影評還是最重要的資料。
翁:找香功堂主這樣一個網路起家的影評人來當作訪問對象,我想是很值得激賞的決定。因為現在談到影評人,多數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黃建業、膝關節、聞天祥和塗翔文這類高知名度或擁有學術成就的人物。網路上擁有高度人氣的香功堂主在您的書中,與其他具盛名的影評人同列,我認為有一個「定位」的效果,意義特別不凡。或許二、三十年後回首研究台灣影評史,《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這部影評訪談專書的選擇會更顯現出其獨到之處。
卓:其實當初沒有想到定位這件事情,只是單純覺得影評在電影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但好像沒有人去針對影評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就算他們有受訪也都只因為他們是影展策展人,其實不會去看到影評這個角色的界定的問題。
其實之前也有人出過影評訪問的書,梁良老師和黃仁老師都各自寫了一本,找各個影評人來訪,他們寫得比較像是生平簡介,那時我也有找來參考。一本書叫作《影評人的真面目》,這本書對我們幫助滿多的,他延伸到了滿前面,六〇年代到七〇年代的影評發展在這本書裡面都有提到,他是在講那個年代過渡到八〇年代這個時代脈絡的東西。
翁:那書中有跟你們這本《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有相呼應的地方嗎?
卓:有訪黃建業跟李大師,也有提到聞天祥老師,但是只有一小行字,提到他可能是台灣影評界的新星。回去談到定位的部分,我覺得如果只是找到很知名的大咖來訪問,可能就比較忽略了網路興起之後的人,我覺得這在現今的電影環境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自己就是出生在網路年代的,那我既然不把我自己出生年代的東西放進來的話,那跟我自己的關係就沒有那麼大。
我希望它跟我所處的時代是有連結的,把香功堂主放進來才是真的完整的呈現了這個網路世代。其實最一開始我是最想把Ryan老師放進來,但是老師覺得他是這本書的總編,他覺得自己的身份不適合進來。而且放他進來也是一個偷懶,因為我就不用約訪了,他也不希望這樣。
翁:如果要有一個完整的脈絡,Ryan老師沒有在裡面真的滿可惜的。
卓:對呀,那個時候真的很想把他放進來,但老師說他不行,後來我退而求其次是希望老師寫這本書的序,因為我覺得畢竟就是我大學四年整個啓蒙跟老師有關係,我希望老師幫我寫一篇文章,感覺我四年的大學歷程就完整了。但老師覺得自己總編的身份不適合,所以就找了黃以曦老師來寫。
翁:最後,是不是可以跟讀者介紹一下哪裡可以買到《六個尋找電影的影評人》這本書,據我所知一般書店是沒有賣的。
卓:對,我們有跟一些獨立書店合作販售這本書,網路上也買不到,必須去現場買,當初只限量印了150本,連我自己都沒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臉書粉絲專頁「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可以詢問哪些書店還有存貨。
翁:謝謝卓先生、畢先生。